[世界報] 精神分析師尚-克勞德·拉維辭世

拉維,一名偉大的二戰抗戰鬥士。他在1947年首度接觸了精神分析,並與好友格哈諾夫一同成立了法國精神分析學會。同時,他也是一位將愛置於其作品與生存核心的作家。7月7日,他剛於巴黎辭世,享年99歲。
在製造火車出軌事件後,拉維投入了巴黎解放運動,很快地,他便加入勒克萊爾將軍的第二裝甲師,成為一名坦克駕駛員,並參與到了與納粹的最終戰鬥當中。原先他將一度遠赴德國的貝希特斯加登(Berchtesgaden),企圖驅逐可能躲在山中別墅「鷹巢」中的希特勒。然而,1945年戰後除役,他獲頒了一枚戰爭十字勳章,但終其一生卻未能再有機會踏足德國。
與拉岡的分析
1947年,由於閱讀了佛洛伊德的自傳,他首次接觸了精神分析。之後,他前往巴黎精神分析學會(SPP),在那認識了丹尼爾·拉加什(Daniel Lagache),後者建議他先去接受醫學訓練,這在那時是成為精神分析師的皇家大道。他接受了雅克·拉岡(Jacques Lacan, 1901-1981)的分析,後者身邊當時聚集了許多傑出的佛洛伊德派分析師。也是在拉岡的講座上,他結識了後來成為一生摯友的弗拉迪米爾·格哈諾夫(Wladimir Granoff , 1924-2000)。
格哈諾夫在阿爾薩斯長大,從小就待在聖彼得堡移民法國的猶太知識分子圈中,綽號「沃瓦(Wova)」。他是一個精通多國語言、佛洛伊德及拉岡早期思想的上流菁英,對古董車深深著迷,一如他對精神分析的熱情。1963年,他們兩人因為太過獨立自主,無法追隨一個強烈要求服從的大師,於是與尚·拉普朗虛(Jean Laplanche)、尚-柏騰·彭大歷斯(Jean-Bertrand Pontalis)一起,在1964年創立了法國精神分析學會(APF)。也是彭大歷斯促動了拉維開始寫作。拉維他所有文章都發表在彭大歷斯所主編的《新精神分析期刊》(Nouvelle revue de psychanalyse, 1970-1994)上。
1986年,這個頑固的單身主義者愛上了一位迷人的年輕女士。她比他小40歲,和他一樣是個高空鞦韆愛好者,後來則以瑪麗·拉維(Marie Lavie)之名,成為了一個天才藝術家,以一系列聖像畫而聞名,其靈感來自帕特莫斯島的奧林匹婭絲修女。他們的結褵注定完美。
拉維著有多本罕見地精細講究的書籍:《愛是完美的犯罪》(L'amour est un crime parfait, 1997年)、《是非論愛情》(Pour et contre l’amour, 2018年, 中文書名由賴怡妝暫譯),均由加利瑪出版社(Gallimard)出版。而他與格哈諾夫,也始終保持著一種基於「完美分歧」的關係、基於拳擊閃避藝術的關係。這種藝術,同樣也體現在他對於治療的構想當中。拉維認為,病人所表達的是一種幻想的愛的要求,不應予以回應;然而相反地,格哈諾夫卻強調一種要永遠與之對抗的必要性。正因拉維一直保有這種想法:我們永遠無法成功地與他人合得來、也不可能真正地贏得任何的什麼贊同,他才能在這麼長的時間裡,與這位摯友保持著一種永遠意見不合的關係。從中可以看出,從來沒有任何一方佔了對方的理。
拉維把愛作為他的生活原則自身。他認為,愛所能倚靠就只有它自己,憑藉的是將那些引發痛苦的東西予以高尚化。至於友誼,他則一直將其定義為一種無法解釋的煉金術。他的最後一本書,收錄了八篇散文,將於2020年8月底由法國大學出版社(PUF)出版。他選擇了一個應可說有點超過的書名:《口中的性》(Le sexe dans la bouche)。他再度展演了他的拳擊閃避藝術,發明了主角們之間不可能的對話,每個人都張大嘴巴地談論著性。
![]() |
《是非論愛情》法文原著 |
尚-克勞德·拉維,幾個時刻:
- 1920年:11月14日出生於巴黎
- 1943年:二戰期間,加入英國特勤處,之後投入法國第二裝甲師
- 1947年:首度接觸精神分析
- 1964年:創立法國精神分析學會
- 1997年:出版《愛是完美的犯罪》
- 2018年:出版《是非論愛情》(中文書名由賴怡妝暫譯)
- 2020年:7月7日逝於巴黎
———— 以上原文出自:2020/07/12, 法國《世界報》
拉維在台灣:
- 2006/07:【2006 仲夏精神分析國際研討會】從躺椅到回家的路
- 2006/08:《愛是完美的犯罪》,李郁芬等譯,五南出版
- 2009/08:【2009 夏季精神分析國際研討會】春光乍現:精神分析中的性與語言
- 2010/12:《從言語誕生的現實:精神分析實作三景》,賴怡妝譯,無境文化出版
- 推薦閱讀: 蔡榮裕醫師,〈紀念 Dr. Jean-Claude Lavie〉
- 推薦閱讀:Francis Yeh,〈屏幕 Écran〉
- 即將出版:《是非論愛情》,賴怡妝譯,無境文化
留言